盤點城市競爭力所有文章
盤點城市競爭力所有文章
英國顧問公司Arcadis於2018年11月發布「2018永續城市指數」(Sustainable Cities Index, SCI)報告,針對全球100個城市,依循聯合國「全球永續發展目標」(SDGs)的發展脈絡,從社會(People)、環境(Planet)、經濟(Profit)三大面向、共28項指標進行評比,深度分析各城市發展是否符合市民需要,及是否兼顧永續性與未來發展。臺北市躍居全球第24名、亞洲第4名,超越東京、吉隆坡、北京等亞洲城市,與2016年排名相比,臺北市進步幅度快速翻倍,展現亮眼成績。
英國顧問公司Arcadis自2016年起發布「永續城市指數」(Sustainable Cities Index, SCI)報告,針對全球100個城市,依循聯合國「全球永續發展目標」(SDGs)的發展脈絡,主要從社會(People)、環境(Planet)、經濟(Profit)三大面向、共28項指標進行評比,深度分析各城市發展是否符合市民需要,以及是否兼顧永續性與未來發展。隨著環境污染問題越趨受到重視,電動車與共享經濟快速發展,2017年SCI報告特別針對各城市「綠能運輸」的發展進行評比與深入分析;而2018年則再次從全面性的角度來探討城市永續的議題,將數位科技應用視為增進市民生活與環境永續的重要因素之一,評比面向分述如下:
社會(People):反映城市的社會流動性與生活品質,包括可負擔能力(Affordability)、教育(Education)、健康(Health)、大眾運輸(Public transport)、數位服務(Digital)、收入差異(Income inequality)、工作與生活平衡(Work-life balance)、犯罪率(Crime)、人口結構(Demographics)、文化產品(Cultural offerings),共10項指標。
環境(Planet):觀察城市的能源使用與污染管理,包括能源(Energy)、空氣汙染(Air pollution)、溫室氣體排放量(Greenhouse gas emissions)、廢棄物管理(Waste management)、飲水與衛生設備(Water&sanitation)、綠化空間(Green spaces)、自行車基礎設施(Bicycle infrastructure)、電動汽車獎勵機制(Electric vehicle incentives)、遭受天然災害的頻率(Environmental exposure)、處理碳排放的科技(Negative emission technologies)、天然災害監測能力(Natural disaster monitoring),共11項指標。
經濟(Profit):評估城市的商業環境與經濟表現,包括就業率(Employment)、經濟發展(Economic Development)、經商環境(Ease of Doing Business)、交通建設(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)、觀光(Tourism)、網路基礎建設(Connectivity)、大學的科技研究能力(University Technology Research),共7項指標。
根據Arcadis於2018年11月最新發布的「2018永續城市指數」(SCI)報告,全球前5名的城市分別依序為倫敦、斯德哥爾摩、愛丁堡、新加坡及維也納,而臺北市躍居全球第24名、亞洲第4名,僅落後新加坡、香港及首爾,超越東京、吉隆坡、北京等亞洲城市,與2016年排名全球第48名相比,臺北市進步幅度呈現快速翻倍,其中「社會」與「經濟」二大評比面向皆有長足的進展,臺北市政府致力打造宜居永續城市,展現亮眼成績。
在「社會」面向,臺北市榮登全球第4名,與2016年僅排名第32名相比,躍進幅度領先群雄,在數位服務、大眾運輸、健康等指標上具有優異的表現。臺北市創全國之先,除了設置公共區免費無線上網服務(Taipei Free),也於2017 年起,在臺北捷運車廂內提供免費Wi-Fi 服務,打造無處不連網的城市體驗,臺北市政府並以此為基石,建置「物聯網實驗平台」,積極推動智慧城市發展,鼓勵各界將智慧科技運用在交通、公共住宅、健康照護、教育,以及智慧支付等多元創新應用服務,例如孩童校園定位、老人家防走失、視訊119報案系統、社區照護整合平台、路邊停車位空位顯示、土壤和水質檢測等。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高密度的網路傳輸,臺北市也擁有綿密的大眾捷運與公車轉運系統,結合轉乘便利的YouBike單車服務,加上優質的服務品質,屢屢獲得國內外各界讚許,隨著捷運環狀線逐步興工,未來臺北都會區大眾運輸的整體效能可望更上一層樓。
在「經濟」面向,臺北市排名全球第13名,與2016年排名全球27名相比,躍升14個名次,顯示臺北市經濟穩健發展,各指標均位於平均水準之上。臺北市致力發展數位化、智慧化、綠色化的創新經濟,積極推動產業創新與創業動能,已規劃出22處創新創業基地,作為創新研發與培育人才的孵化器,同時透過一站式的創業諮詢服務及「臺北市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計畫」提供豐沛的資源,支持創業家創新行動;另一方面,為建構永續優質的商業環境,北市府亦積極布局產業聚落發展,擘劃以南港區域為軸心的「東區門戶計畫」,群聚南港軟體園區、國家級生技產業廊帶、會展產業、流行音樂與文創產業,未來將進一步鏈結內湖科技園區豐沛的研發能量,以及北投士林科技園區的智慧科技應用,帶動跨產業間的合作與共榮,成為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樞紐。
在「環境」面向,臺北市排名全球第72名,主要是受到地小人稠、位處地震帶及颱風路徑等先天外在環境的限制,使得綠化空間、遭受天然災害的頻率、天然災害監測能力等指標表現不盡理想,較2016年小幅下滑1名。因此,北市府為兼顧經濟成長及環境永續的平衡發展,2018年發布「循環經濟白皮書」,從資源、環境、經濟、文化社會四大面向著手,提出八大方針,擬訂出35項推動措施,包括鋪設透水性鋪面防止積水、再生水利用來澆花與環境清洗、發展太陽光電、智慧電網、輔導建置都市農園、4U綠能共享運輸計畫、打造循環公宅、優先採購環保綠色產品、校園食農教育等積極作為,期盼藉由資源、再生、利用的循環模式,開啟創新永續的城市新風貌。
此外,SCI報告依排名將100座城市分成4種類型─「平衡的創新者」(balanced innovator)、「後工業機會主義者」(post-industrial opportunists)、「進化型城市」(Evolutionary cities)、「快速成長型城市」(fast-growing megacities)。臺北市被列為第1層級「平衡的創新者」(balanced innovator),最接近永續城市的願景,透過網路與智慧科技的高度發展,除了帶給市民安全便利與高品質的生活,也專注於資源再利用與減少環境污染,因而獲得最高的評價,面對未來環境諸多挑戰,城市仍須不斷創新變革,才能快速因應變化、永續發展。
目前全球城市約消耗60~80%的能源,同時製造70%的垃圾,SCI報告認為城市不僅要提供現在市民一個適宜居住的環境,也應該要照顧到未來市民的生存空間,因此在下任何一項決策之前,都須要同時考慮到對於社會、經濟與環境的影響。臺北市政府專注於多面向的創新與循環經濟發展,將持續以市民需求為出發點,秉持著「宜居永續」的精神,促進城市資源循環利用,創造產業創新轉型契機,深化循環經濟推廣教育,與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,共創人與土地共榮的未來。